山东答卷|鲁企担当!西装高级定制生产线,赶制出百万套隔离衣

2024-12-19 20:14:25

  疫情的形势在慢慢得到遏制,而这背后是很多人、企业不懈的努力。有这样一类企业,他们退出熟悉的领域,开始为转产做准备。引进设备、召集员工,克服诸多困难,只为抗疫情出份力。他们拿出高级定制的生产线做口罩,他们拆掉正常生产线上的设备,他们推掉多年老客户的订单。可以说,这些企业、企业家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鲁企担当。谈及企业经营效益,有位企业家这样说:“企业的钱来源于社会,也要奉献于社会,我一个家庭能花多少钱?”

  迪尚集团:从一间“空房子”到建立标准车间仅用24个小时

  2月9号,迪尚集团接到省里下达的生产任务,开始为国家抗疫前线生产防护服,当时威海有两家企业——威高集团和迪尚集团,成为当地重点考虑的对象。作为中国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之一,迪尚集团在服装出口方面已经名噪一时。

  然而,生产防护服有着特殊要求,需要十万级的净化车间,因为防护服不是件普通衣服,它还属于二类医疗器械。但是,这样的车间,迪尚集团也没有现成的。

  碰巧的是,威海当地一技术开发区有一个创新创业基地,里面有家准备入住生产心脏支架的工厂,具备十万级的净化车间,因为生产设备还没有到位,该车间当时闲置在那里。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通知该厂暂时先不引进原来的生产设备,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防护服的设备。

  这样以来,迪尚集团旋即开始在全国调集生产防护服的设备,集中在无菌的厂房里面。于公司而言,“生产防护服基本是从零开始,什么都没有,威海市国家电网帮忙解决用电问题,威海市政府也帮忙协调净化服。” 迪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崇涛表示,“一开始就是一栋空房子。”

  从一栋空房子到新的车间建立,仅用了24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这样的车间规模不是很大,产能无法满足需求。如何扩大产能成为迪尚集团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据悉,当时威高集团有间生产留置针(一种高精技术的医疗器械)的大型车间,5000平方米的规模,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威高把生产留置针的原来设备拆了出来,腾出车间留给生产防护服用。随之,迪尚集团从全国各地调取生产防护服的设备,进入该车间。

  据了解,迪尚集团全国有70多家工厂,“我们是把其他很多生产线的设备给撤除了,运到这里来”,目前6条生产线也已经步入正轨。

  这么多地生产线,原料从哪来?初期,很多供应商企业还没有复工,“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压胶条,它是一种能起到隔离作用的原料。

  不过,迪尚集团还是有优势的,因为中国生产压胶条的一家比较大的企业,原来就是公司的供应商,已经合作15年。该企业也爽快地答应:保证迪尚集团正常的生产供应。

  供应商解决了,物流当时出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迪尚集团采用人力坐飞机背回来的方式:一开始派了三个人,后来增加至六个人,轮番不停地往回背,不顾一切,“他们坐飞机到青岛,我们派车去接,连夜投入生产,下午这拨人又去了”,他们可以说是“空中飞人”,在广州、上海、青岛、济南、威海等地来回辗转。

  当政府知道迪尚集团所面临问题时,就开始帮公司协调其他供应商以及办理各种绿色通行证,“现在情况好多了。”省新材料产业协会相关人士也说道,期间,协会成立应急组织,积极协调生产,确保原料的供应。

  员工问题怎么解决呢?开始生产时,企业还没有完全复工,迪尚集团将技术人员、贸易人员都集中起来,在这基础上,企业又从社会上招聘一些人员以及政府也帮助解决一部分,公司目前的员工已经成规模。公司其他的生产线也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逐步复工,目前工厂的复工率已经普遍达到80%。

  青岛即发:熔喷布在当地有供应商,市民口罩产量实现翻番

  2月上旬,受疫情的影响,青岛口罩供应十分紧张,大部分市民反映买不到,医用口罩更是如此。在专家们的提倡下:在感染风险比较低、相对开阔的空间里,可以戴普通口罩。于是,当地工信部门采取了折中的方法:普通口罩加上一层熔喷布。因为医用口罩最为关键的便是熔喷布,主要是靠它来过滤病菌。

  随之,青岛工信部们与当地即发集团、雪达集团等企业进行探讨,这些企业也觉得方法可行,并且也有为疫情转产的意愿。达成共识后,当地多家纺织企业便着手制作样本、调整生产线,召集工人紧急返岗复工。

  但是,这种类型的口罩到底符不符合标准呢,青岛工信局方面表示,为此他们找到了当地市场监管局,询问口罩是否可行。监管部门给出的回复是:从防疫的角度是可行的,但是从监管方面,还是要符合国家规定、市场要求,建议由服装纺织企业制作出来样本以后,按照相关标准,到权威机构进行进一步检验,通过以后便可以投产。

  据青岛工信局介绍,一周之后,审核通过,2月14日左右,青岛几家纺织类企业开始正式转产,批量生产口罩,其中包含青岛即发集团、青岛雪达集团、青岛恒尼集团、玛丽亚服装、青岛环球服装等。

  不过,由服装到口罩,两种工序是不同的。比如,之前的裁剪宽幅是服装的,现在要调整至口罩的;另一方面,口罩的缝纫和衣服的缝纫也是不同的,作业范围较小。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口罩生产的产业链条是相对齐全的,原料,尤其是熔喷布在当地就有供应商,记者了解到上述企业最开始总日产量大约4万只,目前日产量为15万只左右。

  行业人士普遍反映,口罩的生产利润是微薄的,尤其和企业其他产品相比。据青岛工信局方面介绍,这些企业转产生产口罩,其他生产线肯定会受影响的,这个时候,企业家们更多考虑的是社会责任。

  以即发集团为例,为生产“市民口罩”,公司将既定的出口订单延期交货,不仅造成了货运费用增加,甚至需要进行违约赔款。即发集团董事长杨卫东表示,能够在危难之际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做出贡献,是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他还表示,即发集团将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和疫情防控需要,不计代价,全力做好口罩生产供应工作,全部口罩产品将通过市防控指挥部确定的渠道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投放市场,确保市民能够买到平价“市民口罩”。

  泓达生物:工业酒精生产线生产75度酒精,有订单也暂停了

  山东泓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积极调整生产线,从工业用品生产应急转产至消杀用品。

  实际上,泓达是亚洲最大的酒精深加工企业,原本生产的酒精是食用、工业用的,这两种酒精属于高度酒精,并且具备很高的生产能力,行业影响力颇深。

  出现疫情以后,办公室主任刘立民表示,公司意识到消毒杀菌会用到大量酒精,大年初一便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出方案。

  在当地县、市审批局的帮助下,泓达在年初四的时候开始着手办理消杀相关的许可证。据刘立民介绍,拿到许可证以后,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泓达生物高度酒精产品全部开始转型,生产75度酒精。

  记者了解到,泓达生物大约800位职工,接到生产通知后,“员工放假在家的全部到岗,连夜生产,即便是人偶尔歇一歇,但机器是不会停的。”

  由工业、食用酒精到消毒酒精,生产工序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刘立民说,消毒酒精的生产要增加勾兑、消毒等环节,并且,还要整改车间。目前产能有500吨,实际上也有300多吨产量,“我们每天都会把生产情况及时上报。”

  值得一提的是,泓达公司属于产业链条比较完备的企业,原本生产的工业酒精一般是不进行售卖的,生产出来之后直接用以下游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然而,因为目前需要生产75度的酒精,下游的生产线都停了下来。也因此,为了疫情很多订单也暂时先不做了。

  “好几个产品都不做了,当时也不考虑到挣钱不挣钱的问题,还给很多地方捐赠了一部分”,刘立民说,截至目前,泓达向湖北捐赠酒精652吨、当地县城捐赠20多吨以及海南、北京都有捐赠,公司累计捐赠800吨左右。

  据了解,现在的消毒酒精需求没有之前紧张,泓达生物才恢复了其他一些生产线。

  不过,未来泓达生物还有计划继续生产消毒酒精,往精细化方向努力,冲刺这一新的生产线。这也意味着,疫情期间,泓达生物在转产的过程中,不仅缓解消杀酒精需求量暴增的燃眉之急,公司本身也因此找到了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乐好集团:西装高级定制的生产线做隔离衣,深圳局长来取经

  正月初二,乐好集团董事长崔树彬接到通知,询问他是否能够生产隔离衣。崔树彬说,公司当天就开始打板,当时告诉他的是给当地防控中心穿,量不是很大,“自己的事,我们企业家应当义不容辞。”

  结果,第二天中午他又接到市里电话:需要他马上安排人,赶紧做衣服。意识到形势十分紧急的崔树彬,没顾得上吃饭,紧接把仓库保管员叫了回去,找面料。下午1:30拿到样品,晚上就赶制了出来。“第二天200多工人都到岗了,就这么快,我太感动了。”

  公司制作的样品被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先是要求做六七千件,后来青岛防控中心下文通知做10000件、青岛崇阳区通知做10000件,再有就是黄岛、即墨、崂山等很多地方都在找乐好集团。

  看到这种情形后,乐好集团开始进一步投料生产,投料以后,淄博通过间接关系找到了公司,自此,济南、日照等地也陆续找到乐好集团。

  为了赶制隔离衣,整体员工加班加点,封闭化连轴转,一天四次量体温,“其中的辛苦,难以表达。”不过,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情况好了很多。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万套隔离衣出自这家公司。“关键的时候离不开政府,各级政府给协助办证、出证明,才有这么大的规模。”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崔树彬说,深圳的一招商局局长找到他咨询:你们干得这么好,深圳为什么不能干,向崔树彬取经。崔树彬把政府的文件给该局长说了一下,深圳就开始召集员工生产。说到这,崔树彬表示,别人向山东学习,感觉很自豪。

  实际上,乐好集团的主业是西装、职业装、高级定制。值得一提的是,乐好集团生产的隔离衣都是按照西装的版型标准做的,拉布是用做西装的拉布机做的,“这种机器100多万一台,包括流水线,后来都是使用的是高级定制的流水线。”据了解,高级定制的生产线是做细活的,平时生产的都是上万元的衣服,“肯定是有损耗的,但是当时真顾不了这么多了。”

  为了生产隔离衣,除了使用原来的设备,又新增了一部分专用设备,比如做袖口的机器,这样就需要公司先投入一部分,“没有想别的,就是觉得自己能干就多干一些”。

  记者还了解到,在隔离服生产节奏放缓以后,乐好集团又开始把剩下的面料改做口罩,“我们能做就做点吧,别的也做不了。”

  据悉,乐好集团也给莱西慈善协会,捐赠了价值100万元的防护物资。包括新款的普通防护服、压胶条的防护服,还有口罩。

  三元色:童装出口企业300万买设备实现转产,董事长说“我一个家庭能花多少钱”

  三元色是一家童装出口的企业,“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报道,了解到现在急缺防护服”,三元色集团董事长高祖浩说,因为公司之前有过类似的生产经验,再加上当地政府也通知公司转产,“我们就开始研究生产方案,这大概是2月5日。”

  不过,因为公司目前还没有生产防护服的资质,现在生产的是隔离衣。所谓的隔离衣,就是只能用于ICU以外的地方——普通病房以及外围环境。“隔离衣的生产资质是2月6日审批下来的,当天我们就正式着手生产。”

  2月6日,也就是正月十三日,疫情正值严峻的时刻,一开始差不多有1/3员工返岗,后来大家相互鼓励,很快就有1/2员工返岗,再后来,就陆续恢复了。

  据高祖浩介绍,企业做的第一批衣服就捐给武汉紧急医院了,包括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共计捐出600件,目前累计捐出10000多件。除此之外,三元色还捐赠了6000多双的防护鞋套。

  谈起生产,这并非易事。高祖浩回忆称,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当地工信部们出具调拨单,交通局、指挥部也积极给公司开具出省证明。就这样,三元色才拿到出口原料,进行投产。

  三元色同样面临着转产的难度,由于生产设备的差异,公司投在设备上的钱大概有三百万元,比如压胶机、裁床等。

  储备这么多的产能怎么办?对此,高祖浩并不担心,他说,首先是国家有政策保障,另外,公司的防护服生产资质马上可以审批下来,得以用于新产品的生产。还有就是,韩国、日本等国外客户以及国内客户看见三元色转产以后,也在进行预定。

  因为生产隔离衣,三元色国外的订单就要延迟到6月份。这样看来,虽然企业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但是无法获得相应的回报,“我们起初就不准备挣钱,作为企业,这是应当的。”

  高祖浩和记者说了一句特别朴实的话:不生产防护物资,医生没法工作了,“我们有病谁来救我们,这是相互的。”他说,医护人员不顾自己安危,抛家舍业,奔赴一线,咱们也应该做点什么,这是责任。“企业的钱来源于社会,也要奉献于社会,我一个家庭能花多少钱?”

  据悉,目前三元色日产量有4000件,防护鞋套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一部分捐出去,还有一部分卖出。“前方一线我都是全捐,盈利机构我是要钱的。”记者了解到,疫情过后,三元色还有继续做防护服的打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吴浩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